大圣归来票房 https://m.touzitop.com/ystt/13647.html 他死了,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人知道。 直至警察推开门发现,遗体早已腐烂。 死因不详,亲人联系不上。 警方辗转多地,终于寻得一点零碎讯息。 他叫大森,年过七十。 年轻时,家道中落,婚姻失败,只身一人外出打工。 找到一家供餐中心,干了20年,直到退休。 工友们说: “20年间,他从不迟到,从不缺勤。” 省吃俭用,为了养活母亲和还债。 退休后,依然不闲着,哪里肯要他就到哪去。 钱不多,勉强能给家乡的寺庙,寄点父母的供品费。 父母离世后,他孑然一身,孤独度日,失去一个又一个与社会的联结。 死后无人收尸,成了孤魂。 他的一生,是悲惨的。 而在他死后,他只是一个数据。 日本NHK节目组编写的《无缘社会》一书中,有数据表明: “‘无缘死’,一年高达三万二千例之多。” 图源:《无缘社会》 所谓“无缘死”,即没有亲朋好友,最终孤独逝去。 更残酷的是,“无缘死”并不局限于日本。 隔海相望的我们,也逃不过。 「大森」的遭遇,是大多数人的宿命。 王安,山西人。一生未婚娶,膝下无子。 他不喜欢与人交流,总是独来独往。 侄子偶尔去探望他。 有一天,侄子打开门看到,他趴在地上,没有生命迹象。 经鉴定,已死亡四五天,疑似突发心脏病。 那时,他78岁。 侄子说: “他之前身体一直很好, 没听说什么大毛病, 但一天只吃两顿饭、喝凉水。 平时我很忙, 抽空去照顾他。” 然而,“空”有了,人却不在了。 在暮年,老人一旦突发疾病,错失一秒,都会要人命。 他们自身根本无法实施自救。 如果没人在身边,悲剧概率将大大增加。 这不是夸夸其谈。 老伴去世的消息,李娟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一周前,有一股腐臭味从她屋子传出。 当时,她正在北京看病。 邻居敲了好几次门,没人回应。 意识到情况不妙,邻居撬开门,结果惊呆了。 她老伴走了,死于突发心梗。 紧握着手机,白石灰墙上都是手印。 不敢想象,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该有多绝望。 李娟置身其中,心有戚戚然。 人生路走了大半辈子,只剩自己。 她突然害怕,“我会不会像老伴一样孤独死去?”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一举一动都依赖于社会的连接。 一到暮年,儿女可能不在身边。 朋友越来越少,死亡气息越来越近。 最终身陷无缘社会。 刘群德自62岁起,开始独居。 在独居第8年时,突发脑梗住院。 子女远在国外,无法赶回。 他很寒心,却还要尽力掩饰情绪。 他笑着说: “我这也不算什么大病,只要孩子们好,我就开心。”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有数据显示: 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来源:健康时报 随着独居空巢老人数量上涨,一系列社会现象滋生。 中国科学院陆林院士表示: “经常独居的老人, 老年性痴呆、抑郁症、失眠,甚至自杀的风险都会明显增加。” 也就是说,1.18亿老人游走在痛苦的边缘。 但这些老人的子女呢? 很多老人都不想给别人带来麻烦。包括子女。 有时候即使诉说,子女不一定能理解,更不能改变什么。 成都有位88岁独居老人,去当“素描裸模”。 只为补贴家用,顺便打发时间。 每天往返各个高校,持续了好多年。 穿衣服坐一天70块,人体素描一天100块,收入可观。 日子充实且满足。 可他子女却觉得很丢人,扬言要和他断绝关系。 老人无助地说: “儿子说死了不给我收尸, 两姐妹也不认我。” 他们只会一味指责,却忽略了老人的真正诉求。 面对记者采访,老人才怯怯说出内心感受。 老师和学生经常给他买饭,还嘘寒问暖。 更令他开心的是,有人陪他说话。 原来,他缺的不是钱,而是陪伴和沟通。 也有一些子女,对父母体贴入微。 当父母老去时,扛起赡养的重担。 据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调查: “2015年,中国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数量已经突破4000万。” 图源:八点健闻 人口老龄化规模空前,也将迎来一场“照护”困境。 对此,陆晓娅深有体会。 60岁时,她放弃工作,悉心照顾83岁的母亲。 母亲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中期。 照护病人本非易事,更何况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 陆晓娅的身体状态也不好。 5年时间,她做了2次手术。 幸好没什么大碍,可母亲的病情却不断恶化。 渐渐地,头抬不起来,觉睡不好,大脑定向功能丧失…… 到最后,母亲不会表达,意识模糊。一到晚上,焦躁不安。 有时候,还会对着陆晓娅嘶吼,发脾气。 这些举动,一步步摧毁她的心理防线。 她心想: “我牺牲了自己的生活来陪你,你一点儿都不知道珍惜!” 外人每每提起陆晓娅,都夸她孝顺。 只有自己知道,孝顺背后,付出了巨大代价。 这种代价,是健康、生活和家庭。 挣扎了三年,她终于决定把母亲送到养老机构。 她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养老机构。是多数人养老的最后退路。 可养老机构并非一劳永逸。 去年有段时间,养老机构频频“暴雷”。 和学区房一样,养老机构很稀缺。 据2018年数据显示: “全国拥有养老机构2.9万余家,养老床位730万张,仅占全国老年人口数量的3.1%。” 图源:八点健闻 可谓一床难求。 供不应求,便会产生“陷阱”——骗钱,货不对板,套路无数。 老人砸入全部积蓄,到头来血本无归。 这还只是“小儿科”。 最棘手的,莫过于看护问题。 看护问题主要分为3种。 1,费用昂贵。 河北一家养老机构,仅两年间,照护费用就翻了近2.5倍。 2016年,一位老人每月开支6330元; 2018年,平均每人每月15110元。 算下来,一年需要18万照护费。 有的地区可能还分等级。 等级越高,收费越高。 更扎心的是,费用和看护数量、质量不一定成正比。 2,看护稀缺。 据民政部统计: “我国目前有2.49亿老年人、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仅有30万人。” 图源:新华社 专业看护人员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马鞍山市一家老年公寓,看护5人,老人50人。 平均1名看护,要照看10位老人。 还招不到年轻的看护,只好找六七十岁的。 一位低龄老人照顾10位高龄老人。 压力和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压力无处发泄,可能就会对老人不善,甚至作恶。 3、看护质量。 依然是马鞍山市的某家老年公寓。 那些低龄老人看护,文凭普遍不高。 入职后,跟着老护工学习三天,即可上岗。 三天能学到什么? 有一个看护在约束老人时,连专业束缚带都没用上。 瘫痪、半瘫痪老人要睡简单木板床,而不是医疗床。 这些都一律不知。 毫无专业可言,一旦发生意外,必酿成悲剧。 养老,本该安度晚年,却到处暗藏隐患。 老年人,需要更多温柔和耐心。 但极难获得。 有人说,为时代奉献一生的人,正在被时代抛弃。 人的一生,成败与否,谁都想被理解和看见。 于老人而言,却难于上青天。 子女有家庭有事业,不敢索取太多陪伴; 去养老院,费用贵,质量参差,不敢放心; 请看护,昂贵如金。 于是,有些老人干脆一个人躲得远远的,与世隔绝。 谁都不想孤独终老。 谁都渴望老有所依。 可他们无可奈何。 “最深的忌讳是死亡,最大的敌人是孤独。” 这句话放到这里,恰如其分。 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缓解养老困境? 可能只有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1,国家进一步完善养老体系。 养老院群体养老,比独居养老更安全,也更有保障。 2,让看护行业专业化、透明化。 加大对看护行业的宣传。 同时提高看护门槛,设置监督和评价体系,多个维度,保障老人得到真正的护理。 3,社区对独居老人的关怀。 街道、志愿者组织等机构,多关注独居老人。 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加强他们与社会的连接。 4,子女的关爱。 尽可能多点陪伴,按时给他们打电话,拨视频。 密切关注父母的身体健身,和精神需求。 我们沉溺于互联网世界,父母却生活在网络真空的孤岛上。 仅靠老人自己,晚年生活难以保全。 他们需要我们。 恰如我们当年需要他们。 曾几何时,老人也曾年轻。他事无巨细,照顾我们长大。 多年以后,我们也会老去。彼时我们老弱病残,孤独无比。 现在的他们,也是未来的我们。 所以我希望,大家关注养老困局。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群人的事,是我们所有人的事。 作者:凌一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佰企网
2025-04-28
2025-04-28
2025-04-28
2025-04-28
2025-04-28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