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西方媒体传闻多国暗助台湾开发潜艇,这与之前美国独揽援台潜艇技术形成鲜明对比。吴先生,您觉得这中间有几分可信度? 特约评论员吴健:这是“心理战”,不仅是试探我们“一中”底线,还为台湾“以武拒统”“挟洋谋独”制造幻想。就矛盾本质看,台湾自造潜艇的危险性,要害不是技术,而是“政治选边”。 请看,台湾周边水文特点是什么?西部海峡水深才百米,根本不利大中型潜艇潜航,台军所谓用潜艇威胁大陆船团,在主战场根本用不上,那好吧,就拿潜艇用到真正合适的台岛南北两端的深海区,但偏偏台当局设定的指标才1800吨,而且自持力才一周左右,又没有AIP系统,经常出来换气充电,不足以脱离台湾母港持久活动,威胁我主要航运线。不客气地说,台湾正在弄的潜艇,战略需求上根本不匹配。那它究竟匹配谁呢?我的看法,台湾潜艇项目更像是给美国服务,并成为邀请美国及其他西方军火商“哄抢台湾纳税人”的“深坑工程”。 我之所以这么说,有这几点理由。首先,美国曾在2005年就传出针对中国积极构建“一岛链”的“鱼钩监视线”,也就是以潜艇、水文船和水下听音阵列构成探测网,把住我海军进出的几个关键水道。经过多年发展,“鱼钩线”从日本鹿儿岛经大隅、宫古到与那国岛一线都已成熟,主要干活的是日本海自的潜艇,还有西南离岛上的警备队和监测站。但“鱼钩线”从台湾东部直到巴士海峡和菲律宾巴拉巴克岛,却实际是个漏洞。美国从20年前消极回应台湾潜艇开发,到如今乐意提供技术,并煽动其他欧洲厂商也来参与台湾潜艇项目,更主要是为平时监视我海洋活动提供“帮手”。不仅如此,台当局编制的大笔预算,也让美欧厂商倾销产品哪怕是过时产品提供了场所,毕竟台湾即便弄出潜艇来,也只能自己用,无法再出口,而这些生意人也明白,哪怕有朝一日统一了,他们提供给台湾的产品技术也不会被解放军看的上,正所谓“赚钱机会,不要白不要”。 从我们的角度出发,对于西方在台湾潜艇项目上的“大合唱”,大可不必太费周张,我们也不妨以“间接手段”,来对付那些企图“捞一把就走”的西方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中国成为国际供应链和销售市场主体时,我们有足够的商业资源,让企图冒险的企业知难而退,而潜艇作为技术密集型平台,任一部件的缺失和延宕都会导致生产停顿与服役推迟,而对台湾这么小的海军盘子而言,这种延宕往往是致命的。就像路透社所披露的,哪怕有美国撑腰打包票,好些原来说好的欧洲潜艇子承包商都中途变卦,没别的,向台湾卖点芝麻,就可能丢掉大陆市场的西瓜。更重要的是,谁也不保证这些“暗箱操作”,将来不会被中国政府“清算”,原因很简单,台湾统一是明眼人都清楚的不太遥远的事情,当证据一旦被掌握,被彻底赶出中国市场的代价,是任何西方大企业都必须好好掂量的。 我再重复一个事实,那就是仍执迷于对台售武并在台湾潜艇项目上充当“急先锋”的美国洛·马公司,更像在“末路狂欢”,要知道正是它在军贸问题上押宝台湾,使得自己从90年代起就丧失了开拓中国从货机到航管服务、再到民用飞行培训等等丰厚的潜在市场。曾有该公司代表在第三国间接表达过重回中国大陆的想法,但现实上已无可能。所以,我想说,任何希望光明正大“赚中国人钱”的西方公司应该明白,对台售武是绝不能碰的“高压线”。 直新闻:您刚才提到“任务伙伴”,这是否意味着美国更需要分担防务责任而非依赖自己的伙伴。联系到最近五角大楼完成全球战力评估,重点提及在“印太战略”框架下更重视强化澳大利亚的军事地位,您觉得这两者是否有关联性? 特约评论员吴健:没错,美国所谓“印太战略”,有点当年美国脱身越战的“尼克松主义”的味道,特点是亚洲的事,主要靠亚洲盟友伙伴出力,美国调个头,搞搞协调就够了。但与当年侧重“撤退”的“尼克松主义”不同,美国现在的“印太战略”仍坚持前沿存在与大国竞争,强调以“战略上可预测、行动上不可预测”原则威慑中国等战略对手,让盟友伙伴冲在前面。 国际关系中,经济发达区,就是地缘政治权力的富集区。你看,美国围绕印太地区布局,首要一点是这里有今天最具增长潜力的十亿级人口国家——中国和印度,而且发展也在全球名列前茅,而能兼顾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战略枢纽”正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虽说才2000万人口,但毕竟面积是世界第六,更何况澳大利亚历史上一直以自己种族与文化纯洁性自居,迄今欧裔人口占比仍有88%,比英美还高,这种文化认同性使其在与美国捆绑时,充满了原教旨主义味道,投入也有点不计成本,也是美国所欢迎的。就像美印太司令阿奎利诺所强调的是,今后美军要打破太平洋方向兵力过于集中少数大型基地的局面,要“化整为零”,要必然会加大在澳大利亚以及大洋洲岛屿上的重新部署,最终形成分布式的“大纵深”防御态势。 但我想强调的是,澳大利亚本质是资源型国家,经济高度依赖向高速发展的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出口资源,由此付出的代价必将是惨重的。澳大利亚能聊以自慰的,只能是让那些选择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的印太国家来弥补损失,至于能弥补多少,只有天晓得。更要命的是,澳大利亚甘愿为美国印太战略跑腿,视中国为潜在竞争甚至对抗对象,可问题是它所要“争斗”的地方都离自身领土太远。结果呢,澳大利亚为美国“火中取栗”所发展的远程战略武器,比方说两栖攻击舰、F-35战斗机还有未来的核潜艇,却把自己身边的东盟邻居给得罪了。你看,自从澳大利亚宣布搞核潜艇后,东盟第一大国印尼就公开提醒别破坏地方力量平衡,因为它一直与澳大利亚存在海洋划界问题,考虑到印尼人口超过澳大利亚10倍,又有东盟作后盾,很难相信澳大利亚真能帮美国持久地把力量投送到中国家门口。 作者:吴健,深圳卫视直新闻特约评论员。 延伸阅读 是哪7个国家在帮台军造潜艇?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美国及英国等7个国家的国防潜艇厂商和专业技术人员,向台湾提供技术、零件与人力援助,暗中帮助台当局打造自制潜艇。这些技术转移以及技术人员的派遣都获得了相关国家政府的许可。 这7个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印度、西班牙和加拿大。这帮人以高雄左营海军基地以及台湾国际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进行工作。 实际上,路透社的这则新闻并非秘密。据台《海军新闻》去年9月份透露,有大概250名外籍工程师参与潜艇自造项目。台湾《联合报》还称,韩国工程师因为遭受“外来压力”而辞职回国,当时有韩国政府的情报人员赴台湾将这些人接回韩国。此前,韩国在研制T-50教练机时,台湾工程师以及台湾汉翔公司曾给韩方提供过帮助。 路透社此次报道据称在1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大量采访。报道称,德国、荷兰和日本在考虑再三后,都拒绝参与台当局的自造潜艇计划。其中德国一家重要的设备供应商原本已经进入备货程序,但最后一刻交易被其母公司取消。因为该公司在中国大陆有“广泛的商业利益”。有报道指出,德国厂商此前接到的是鱼雷管的制造订单,先以机具在舰艏铣出6个孔,然后再组装鱼雷管。德方毁约后,台军方要求每个项目都要找2到3个“B方案”备用。 而荷兰外交部直接表示,根据1984年与北京达成的协议,政府不会批准任何新的军事装备出口许可证。1981年荷兰不顾中国反对,出售两艘常规潜艇给台军,中方随即降级中荷关系为代办级,直至1984年与中国政府达成协议之后才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另据路透社援引日本防卫省官员的话称,日本曾非正式讨论过帮助台湾自造潜艇计划的议题,但讨论的结果是——不予支持。但此前有消息称,日本三菱和川崎重工的退休工程师组成的一个团队参与了台湾自造潜艇的设计方案投标。有观察指出,台湾自造潜艇使用的是日本“苍龙”级的第11和12艘作为仿制对象,但也有报道称,由于日本并没有掌握“苍龙”级潜艇的全部知识产权,因此台军实际上采用的是以美国技术为主的路线。 路透社“通过大量调查后确认”,发挥最关键作用的是美国和英国。其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供“红区”装备“综合战斗指挥系统”,L3哈里斯公司负责攻击系统组件整合,雷神公司提供数字声纳等关键技术,装备有霍尼韦尔等军工企业联合生产的MK48重型鱼雷和波音-整体防卫系统公司的潜射“鱼叉”反舰导弹。使用美国的作战系统,就意味着台军潜艇将实现与美国之间的数据互通,甚至可以接受美军的指挥。 而英国政府在过去3年中向英国企业对台出售重要硬件、软件及工程师派遣发放了许可。路透社分析的英国政府数据显示,近年来获准从英国出口到台湾的潜艇技术的价值呈“指数级增长”。 今年4月,台湾中部发生的一起自行车意外揭露了英方秘密支持台自造潜艇的冰山一角。当时一名外籍男子在台8线公路西宝路段骑行时坠崖身亡,但警方却接到安全部门的指示要求对此事故“保密”。后来有岛内媒体揭露,死者是英国人安迪,真实身份是潜艇工程设计顾问。 路透社报道还提到了,英国皇家海军潜艇舰队退役准将IanMcGhie是相关计划的“关键人物”。他以位于直布罗陀的哈桑斯律师事务所顾问的(HassansInternationalLawFirmLtd)身份协助台方招募技术人员,其中包括英国海军退役的工程师。此外,台湾的自造潜艇技术团队里还有来自澳大利亚、韩国、印度、西班牙和加拿大的工程师以及海军退役人员。 台军目前有4搜潜艇,包括2艘1973年自美国进口的二手“茄比”级常规潜艇,至今已服役72年,是真正的“古董”,成为全球最高龄的现役潜艇,已经丧失作战能力,仅能满足有限的训练任务。此外,上世纪80年代还从荷兰买了2艘“剑龙”级常规潜艇——“海龙”号和“海虎”号,都是服役均超过30年的“高龄”潜艇。2001年,“海虎”号发生舰艏声纳音棒撞上海底沙坝受损及鱼雷摔坏事件,原因为海图更新慢以及训练不到位。 所谓“潜艇自造”计划是蔡英文2016年上台后主推的政绩工程,计划投资160亿美元建造8艘常规动力柴电潜艇,设计排水量在1200至3000吨之间。计划交付时间是2025年。这一计划为蔡政府的顶级秘密。两名参与计划的人透露,项目所涉及的人及听取简报的“民代”都必须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而所涉及的公司都以数字编码指代。他们还透露,台军方不会直接与外国政府接触,而是与投标公司“私下”接触,中标后再由这些公司向该国政府申请许可证。 台军方称项目进展顺利。今年11月16日举行了“龙骨安放”仪式。实际上,潜艇并没有采用“龙骨”结构,这一造船术语表示建造的第一阶段完工。对潜艇而言意味着主船段的压力壳与潜艇帆罩焊接完成,并经过了密闭压力测试。 此前有报道称台湾无法生产潜艇用耐压钢材,并称要向美国、日本或者德国采购。但2020年台湾中钢公司表示,已经研发出潜艇自造所需的HSLA-80钢板,但以涉及军事机密为由,拒绝接受技术指标的国际验证。此前,台陆军装备的“云豹”装甲车使用的“中钢”CSMS钢板曾发生过钢板龟裂问题。这次用于潜艇的HSLA-80耗资不菲,研发费用超过20亿元新台币,且用量只有8艘潜艇这么多,注定无法出口,是不折不扣的“撒钱工程”。 潜艇自造项目需要“万国造”的还很多。根据项目立项时提交的报告,所有所需装备分为25类,其中19类可自造,但6类核心装备都必须对外采购,包括柴油主机等动力系统。实际上,美国自上世纪60年代就不再生产柴电潜艇,但拥有完整的技术储备,即便如此,要恢复60年前的产能绝非易事。换句话说,台军的柴油主机成为“美国制造”的“小白鼠”。 此外,作为柴电潜艇关键的AIP系统(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美国没有相关技术储备。目前的技术路径需要获得瑞典瑞典斯特林发动机公司的生产许可证,还需要获得德国MUT公司的专利。但德方公司已经有“毁约”记录在先,因此台军去年宣布,首艘潜艇将不采用AIP技术。 不使用AIP技术的潜艇需要不时浮出水面换气。这意味着被反潜设备侦察到的几率大为增加。 304不锈钢管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佰企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