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 http://www.mhyzsl.com/ 有人说,《甄嬛传》都播出十年了,当真是没剧可看了么? 巫月说,不,关键是每次看弹幕都能带给你不一样的发现。 重刷《甄嬛传》,不知不觉地配合弹幕开始关注起网上关于《甄嬛传》的帖子,看到这些带着显微镜看剧的“学者”帖,实在是笑到肚子疼。 简单归类一下,大致可分为三类。 服饰类 1.华妃的护甲。 第30集28分钟,华妃中暑晕倒,右手垫在头发下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手指上的两只护甲。无名指的那个还算是正常,小指的那个,怎么看怎么像发卡(类似理发店一捏就夹住那种,材质不同)。 原来发卡还可以这样用,学废了。 谢鸣:网友鱼摆摆。 2.甄嬛的护甲 还有比用发卡改造护甲更简便的方式,那就是甄嬛的这副。 甄嬛和槿汐姑姑耳语,双手合十微抵下颚,放大N倍,瞧着这副色彩斑斓的护甲像是糖纸呢? 看来发卡还是大材小用了,彩色糖纸一拧,效果杠杠的。 谢鸣:网友郝三岁 3.玉娆的耳坠 第75集玉娆的耳坠是耳夹款,前后两次出镜,一正一反。 谢鸣:网友啾啾与布丁 4.眉姐姐的衣服 眉姐姐果然是身子板不太好,不穿个秋衣怎么过冬啊。 谢鸣:网友西瓜兔 5.紫禁城爆款服饰 浣碧说自己的衣服和陵容小主是一样的,可眼见着怎么夏常在也穿了这件? 这肯定是当季爆款。 谢鸣:网友TT 乱入类 1.浣碧深宫祭祀 浣碧进宫后,趁夜深人静之时烧纸钱。“烧纸钱”犯了宫中大忌这点,咱先忽略,关键是旁边的那节南孚。 浣碧姑娘,这东西咱可不兴烧啊,自身安全最重要。 谢鸣:网友一张纸屑 2.安陵容的冰嬉舞 舞蹈本身咱就不深究了,可这群侍卫必须得挨板子,不知道皇帝出行要事先清场吗?瞧瞧后面这偌大的充气堡,还有看热闹的吃瓜群众。 插兜吃皇帝的第一手瓜,给您的勇气点个赞。 谢鸣:网友哇哇哇欣(期末版) 3.滴血验亲 甄嬛早产生下双生子,皇后这敏锐度也是相当可以了,直言“这孩子不是皇帝亲生的”。 疑点对了,步骤对了,可惜怀疑对象错了,工具大概也没选对。 那么当时皇后究竟是用的什么工具呢? 答案就藏在丫鬟的身后——一瓶农夫山泉。话说,农夫山泉给赏钱了没。 谢鸣:网友吉利阿戴 4.好惨的果郡王 果郡王失去甄嬛,伤心欲绝,屋漏偏逢连夜雨,就连蚊子都敢欺负人。 看果郡王的脖颈处,是蚊子吧?是蚊子吧。 谢鸣:网友金风玉露一相冯 5.第一次参加家宴的淳儿 淳儿的死大概是《甄嬛传》的意难平之一,可看完下面这张图,或许你能释怀。 第一次参加家宴的时候,大家都在吃饭看节目,淳儿却在偷偷玩手机。这么“先进”的东西握在手里,试问哪个妃子能容得下你? 谢鸣:网友懵懵不吃香菜 6.胧月的玩具 胧月还是很幸运的,从小要啥有啥,就连玩具都是“进口”的。这不,地上的圣诞树说明了一切。 谢鸣:网友Jessie30+ 7.齐妃的美瞳 齐妃的黑眼珠旁边多出来的那一抹“光环”,大概率是美瞳吧。 谢鸣:网友罗星畅 8.诊脉的臂枕 众所周知,中医把脉之前,先要让患者放在某种东西上面,一般可能就是个海绵垫,皇宫里自然得有点不一样的。 但是,雍正朝咋用上了“光绪制”? 谢鸣:网友_Aplo 9.紫禁城的垃圾桶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皇家自然要为天下人表率,垃圾桶的设置,太有超前意识了。 谢鸣:网友西瓜兔 10.打工人的烟头 紫禁城里的打工人真不容易,为了减轻压力,都开始抽烟了。不过,诚如上一点所讲,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千万不能随手乱丢烟头哦~ 谢鸣:网友烂泥扶熊猫 11.视察大典 皇宫庆典向来备受关注,文武大臣齐聚一堂,还引来了不少围观群众。 谢鸣:网友太皇太后您有喜啦 12.曹贵人的手表 曹贵人的家庭背景真的不一般,悄悄这手表,怎一个“闪”字了得。 谢鸣:网友茄子茄子哇 无意冒犯类 首先必须声明一点,以下画面完全无意冒犯演员,就是刚好,那么巧,截到了那0.01秒。 1.甄嬛的闭眼习惯 问:知不知道甄嬛闭眼的时候,是先闭左眼还是先闭右眼? 答:左眼。 嘘……这事儿可不兴让娘娘知道啊。 谢鸣:网友虫小豆r 2.皇帝的字 甄嬛、安陵容和皇帝一起欣赏字:花好月圆人长久。 摆桌上那副挺好看的,真的,就是不知道为啥拿起来之后看着有点草率。 谢鸣:网友甄知棒 3.叶澜依的气势 甄嬛和温实初被诬告,查明真相后,叶澜依站在皇帝身边的姿势,太拽了。 4.皇帝的表情 咋说咱也是大清朝的老大,这表情怪可怕的,下回不要了哈。 谢鸣:网友一只小泡芙 以上的图贴有很多都是甄嬛传十级学者的分享,巫月汇总起来无意吐槽,反而是想感叹。 从《甄嬛传》热播时的“宫廷话术”,到近年来“没有甄嬛传接不住的梗”,始终未曾淡出过大众视线的这部古装剧,究竟为何长盛不衰? 在互联网大规模发展前,“玩梗”是特定小圈层里的交流方式。 而在2010年后,经由B站弹幕文化的扩大,“梗”真正开始攻陷日常,成为年轻人社交世界里的常驻“互动符号”。 当“玩梗”成了社交货币,影视作品也借此迎来了极好的机遇——谁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梗”,谁就能一直活在观众眼皮子底下。 《甄嬛传》就赶上了这波全民造梗的流量红利,正应了那句话:“赶得早不如赶得巧”。 “造梗”的三大特质,《甄嬛传》可谓一举囊括。 其一,句式要短小精悍,便于传播,譬如“三阿哥又长高了”。 其二,吐槽必须精准切中爽点,譬如“贱人就是矫情”。 其三,多场景吐槽更容易出圈,譬如“甩脸子给谁看呢”。 《甄嬛传》以一己之力成为了“梗社交”时代的“梗源”,再加上“粉丝二创”,又给了《甄嬛传》无数的造梗机会。 人物IP“果子狸”“大胖橘”,营销热点“倒数第二(齐二哈)给倒数第一(富察贵人)讲题”等,都要归功于粉丝朋友们的激情“二创”。 “梗源”的先天优势,加上“造梗”的粉丝跟进,才有了如今就算拿着显微镜也要再看无数遍《甄嬛传》的冲动。 不知道你刷过多少遍《甄嬛传》呢?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佰企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