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 核心提示: 1.香港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实际上是通过教育产业化实现的。这导致学生要负担高额的学费,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平均负债是38万。在找工作时,他们发现一个更严酷的现实,那就是赚钱的金融和专业服务行业能够提供的职位是非常少的,大量的是低薪的劳动密集型服务性岗位。 2.教育普及化其实是全球的现象,高等教育的学位贬值其实在全球也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但是香港有一个特殊性,就是香港的劳动力市场是局限在一个城市内部的,和它直接腹地劳动力市场之间有一道边界。对绝大多数香港年轻人来说,要跨过这一道边界的挑战性是很大的。 3.对香港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来说,实际上是没有本钱“躺平”的。因为香港不管是从住房的压力,还是从生活成本来说都是很高的,如果自己完全不努力,恐怕生存都会有问题。随着房价的不断上升,对年轻一代来说,要实现安居和乐业这两个理想,挑战都是非常大的。 4.国家之所以要推出大湾区的规划,其实很大的一个战略性的考虑,就是要通过珠三角跟香港直接相连的腹地,来为香港的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这里包括就业机会,甚至也包括居住空间。 香港年轻人的问题,实际是香港产业结构造成的 方舟:其实我们不能就年轻人本身来谈年轻人,而是应该看到香港社会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给年轻人造成的问题。香港其实在过去三四十年,产业结构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型。香港最早的时候是以做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起家的,进入80年代以后,成为以转口贸易为支柱产业的一个转口港。从90年代,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又是再一次转型,进入了一个主要依靠金融专业服务以及地产为核心产业的这样一个经济结构。 这个经济结构其实对年轻一代的发展和职业机会的影响是很大的。大家知道,香港现在的产业结构,其实是以服务业为主的一个体系。在服务业中又可以分成两大块,一块是以金融和专业服务为主的高增值行业,这些行业也是香港目前最有竞争力的行业。但是这些行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是相对有限的,因为能够进入投资银行,能够成为律师、医生、会计师这样的专业人士机会相对是比较少的。 构成香港这种服务型经济体,另外很大一块是消费型服务业,我们通常所说的零售、餐饮、酒店、旅游等等这些行业。这些行业其实受惠于2003年之后,内地开放“自由行”,每年超过4000万的内地游客来到香港,所以这一块的行业在19年之前其实发展得也非常蓬勃。但是这些行业的性质决定了他们的管理岗位相对少,大量的是基层的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岗位,这些行业相对来说整个工资水平是比较低的。所以我们可以把香港的服务型经济形容为一个是两元的服务型经济。 方舟:这其实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跟香港的产业结构越来越集中化,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以金融业为例,金融业是香港目前最重要的核心产业。2012年的时候,它占香港的GDP的比重大约是16%,能够创造的就业人口大约占香港的6%。今天香港的金融业占 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1%,提升了超过5个百分点。 但是从就业人口看,只从6%上升到7%,只提高了1个百分点。过去十几二十年来,香港产业结构上像金融这样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它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使得香港好的就业机会是越来越窄了。 方舟:其实如果我们从工资收入的中位数来看,在过去十几年还是略有上升的。但是上升的速度赶不上经济增长速度,是慢于经济增长速度的。而且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在香港现在这种经济结构之下,其实对收入来源来说,工资性收入远远赶不上资产性收入的增长。 就是说你手上有房产、有股票的这种家庭,他通过资产性收入的增长是远远快于工资性收入,就是普通打工者完全靠每个月的薪水这样工资的增长。这其实也加剧了香港社会的一个不公平感。 高校毕业生难找工作,15万月薪的建筑工却无人做 方舟:当然高等教育普及率上升本来是一个好事,但是如果教育的普及导致劳动力的结构和产业需求职位的结构发生错配,也会产生很严重的社会问题。香港目前就面临这样的一个困境。2000年以后,香港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实际上从大约25%左右上升到今天接近80%,但是香港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实际上是通过教育产业化实现的。 在2000年以前,香港的每年8间公立大学录取的新生大约是14,000-15,000个,他们每年交的学费是4万港币,而每年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政府承担的费用实际上是20多万,也就是说这里大部分的费用是由政府来承担的。但是当政府决定要推动快速扩张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时候,政府财政的资源又没有能力按照这种模式来补贴新录取的大学生,就走上了教育产业化的道路。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学生自己承担更多的学费来弥补教育的成本,这样来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也就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指导思想之下,香港首先大规模地发展了副学士的这种课程,之后又发展了叫自资学士学位,就相当于我们内地讲的自费生这样概念的学士学位课程,这些学生每年可能要负担10~15万的学费。 对一些家境不是那么富裕的学生来说,他们还需要通过向政府贷款来支付学费,所以等3年4年高等教育读下来,很多的毕业生可能已经负债三四十万在身上。我看到的一个平均数字,一个抽样调查说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平均负债是38万。所以当他们到了就业市场上,首先他们已经是有相当大的负债了。其次,在寻找工作的时候,他们发现一个更严酷的现实,跟香港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香港的金融和专业服务这些行业能够提供的职位是相对比较少的,大量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就是普通消费型的这种行业。 而当一个年轻人他读了大学,尤其是借了债再去读了大学以后,他会有一个更高的期望,就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份更体面,工资更高的工作。但是从雇主的角度来说,雇主更愿意招收那些由政府资助的公立学额,甚至更愿意招只是前几名大学的毕业生。 这就造成了一个情况,就是一个需求和供应的错配。那么对很多年轻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想要的职位找不到,但是有很多的职位,特别是一些比较辛苦的服务型岗位,其实工资水平并不低,但是他们又不愿意去做这样的工作,形成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这样一个情况。 我们还看到一点,香港的地产也是一个支柱性的产业,在建筑工人这方面是非常有需求性的。我经常看到广告,招一名建筑工人月收入最起码几万块,有的甚至更高。相比之下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起薪点就只有1万多块钱。那香港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有没有意愿或者能力去从事这样的建筑工人的职位呢? 方舟:这个您刚才描述得非常形象,香港长期比较轻视职业教育。大家读书的心态都是说我要去读一个正规大学的有学位的项目,而不是去读一个也许更实用、更好找工作,但是看起来不是那么光鲜的职业教育项目。大部分人实际上不愿意去从事这样比较辛苦的工作,虽然收入可能也很高,但是他觉得跟他读了大学以后的期望值和身份不相符合。 像香港的建筑行业实际上长期以来一直是劳工短缺的,尤其是需要一定技术性的,香港称为“扎铁”工人,就是扎钢筋的工人这样的职位。最高峰的时期,他们按照每小时的时薪计工资,折换成月薪超过15万,所以是一个很夸张的程度。 |港媒截图 方舟:这里有两个原因,教育普及化其实是全球的现象,高等教育的学位贬值其实在全球也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但是香港有一个特殊性,可能说是非常罕见的,就是香港的劳动力市场是局限在一个城市内部的。我们看一下其他例子,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他们的劳动力市场和它腹地的劳动力市场都是直接是流动的。 如果一个生活在曼哈顿的年轻人在金融行业找不到工作,比如他有兴趣从事IT或者其他的一些技术性行业,他完全可以去美国的其他地方,例如加州、得州找工作。 但是香港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劳动力市场被局限在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它直接的腹地之间劳动力市场上是有一道边界的。对绝大多数香港年轻人来说,要跨过这一道边界的挑战性是很大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城市,尤其是这种国际化的大都市,它的产业结构必然是相对比较专一,如果要让香港所有的年轻人都局限在这种相对比较狭窄的产业结构上,这里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港青要“躺平”,还没本钱 方舟:这其实也不是完全香港才有,一般到了比较富裕的社会,年轻一代的进取心就会相对比较降低、会削弱。我们普遍看到在很多相对富裕的社会里头也都是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日本NHK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百元的青年们》 过去我们香港有一个说法叫“狮子山精神”,你只要肯拼搏,脑子灵活就一定能够有发达的机会。年轻一代打工的心态就会比较强,从一开始读书就想到我以后怎么找一份薪水比较好的工作。所以也可以看到为什么每年香港中学毕业的状元学生几乎都集中在像医科这样的一些非常少数的行业,就因为这些行业的薪水比较高。 方舟:香港现在有一个词很流行叫“靠父干”,就是如果父母有资产留给你的话,那么你就有本钱这样干,也许能够过上一个相对比较休闲的、相对安逸的生活。但是对香港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来说,实际上是没有本钱这样干的。因为香港不管是从住房的压力,还是从生活成本来说都是很高的,比内地相对来说还是要高很多。如果自己完全不努力,恐怕生存都会有问题。 方舟:客观上说,每一个富裕社会一定程度上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然内地的压力跟香港比始终还是没有那么大,因为内地首先空间比较广阔,而且经济新的增长点还是比较多,就是说让年轻人发挥的空间还是比较大,实在不行做一个直播带货也可以,有各种新的机会。 香港的问题是它的产业发展到今天,整个经济格局包括利益格局相对固化,经济上缺乏新的增长点,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一代就会觉得更难寻找新的发展的机会。 房价不断上升,港青如何实现安居和乐业? 方舟:香港的产业结构因为比较窄,生活成本压力比较大,当它这个矛盾上升到一定阶段以后,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感觉是再努力也很难跳出这样的一个圈子,那么一种失望或者不满甚至绝望的这种情绪就会大大地加强。另外除了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之外,其实住房对香港年轻人来说,现在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香港现在的住房平均的面积是越建越小,现在不但出现了“纳米房”,还出现了一个“龙床房”。什么叫“龙床房”?相当于整一套房子,只能放下一张大床那么大的一个面积。这个其实客观上反映了随着房价的不断上升,对年轻一代来说,要实现安居和乐业这两个理想,挑战都是非常大的。 |电影《一念无明》 方舟: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契机。其实国家领导人最近10年来视察香港的时候经常会讲一句话:香港要努力解决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其实国家领导人也看到了香港现在面临的这些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国家推出了大湾区的规划。之所以要推出大湾区的规划,其实很大的一个战略性的考虑在后面,就是要通过珠三角跟香港直接相连的腹地,来为香港的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这里包括就业机会,甚至也包括居住空间。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请发表评论